St. Isreal
从我偶像那里转帖,以及絮叨
原帖在这里(请不要向我抱怨长)
看帖过程中林林总总产生过各种各样的想法,但因为确实太长,看到最后都几乎忘了。有几处意见不同的地方是印象深刻的,譬如说我不会把在国内捂紧钱包生怕被抢、到日本就放心地在电车上睡觉这种事归因于从众心理。很明显,在中国的公车上地铁上火车上你需要负担很大的风险,这种风险导致你自觉地采取保险行为——把包挎在胸前而非背后,手机不搁在外兜里,不走夜路,不接受陌生人任何形式的善意。简单地来说你是因为知道这个社会很会偷抢才谨慎的,不是因为旁人都谨慎你才谨慎的。
不过,挑这种小地方的意见不一致实在没什么意义。我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系列帖,在全文的后记部分,他也说得很明白。
不知道有没有在这里提过,我在US期间印象最深的一次对话。我跟一个街上认识的朋友去教堂(这件事回国后已经被教育千百次),当天讲经的是一位韩裔的牧师。散后我的朋友(也是韩裔,她姓Kim)向他介绍我,得知我是中国人,礼节交待之后,他第一句话是:在你们那里,能自由地去教堂吗?
In China, do you have the freedom to go to the church?
我被这问题吓一跳,心里马上反映出来的就是“你心目中的中国形象,到底是哪个年代的?”
当然我没炸毛。我告诉了他中国的大中城市里都有教堂,信教是自由的,礼拜也是自由的;在中国,作为个体来讲可以自由地信各种宗教,虽然可能想担任公职的话会有一定影响。我还很老实地告诉他,我在国内没怎么接触过这方面,不清楚国内真正的教徒怎样生活——虽然我的朋友里有两个自称是基督徒,但我还真没见过他们平时有什么动作……最后这句我没说w
如果是现在的我的话,大概会借机问下去:从一位美国牧师口中了解当前宗教的影响力、宗教从业者的生活状况等等,以及作为一个中产公民,他都从什么渠道获取了那些不正确的信息,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。
当然,我不会试图从他一个人的发言中抽象出某种民族性(如果美国有)式的东西;如果日后引述,我也会强调这只是我所见到的个体。但是从个体中你总能看到共性。当一个美国人对你诧异“你出门竟然带这么多卫生纸?”的时候,你总能知道美国所有的公共厕所里都放着卫生纸。
香港的公共厕所里也都有卫生纸。当然可以说我们的人均GDP世界倒数,不放纸正常,这是真的。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公厕里都不会放卫生纸。
但是你,又怎么看这个世界呢?
现在,难道信息不比卫生纸便宜得多吗?美国牧师不知道我们有宗教自由,你知道美国的教堂可以是所谓的family church么?根本不需要高屋广柱,在牧师家的车库里布一张讲台、几十把椅子就可以。照样有乐团,募善款,似乎并没有相应的机构审计捐赠的去向(未考证)。
更别说、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十字军,不知道新教和天主教的区别,不知道五月花号为什么出海,甚至不知道犹太教和基督教共用一部分圣经。国内也常常碰到热心的布教者,但我们对他们的态度,基本就像对卖保险的似的。
……嗯,基督教好歹还有人卖保险。然而,伊斯兰教的兄弟姐妹们,也常常在学校里看到,常常擦肩而过,却是他说他们的语言,我们聊我们的世界,纵使想了解,也缺乏一点决心和一条渠道。
我真的想走出去看看,也真的想走到他们心里去看看。
++
一小时后修正
对不起刚才写晕了orz
是韩裔牧师先生,不是神父先生。已改正w
この記事へのトラックバック
- この記事にトラックバックす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