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. Isreal
Hereafter
最近有点失眠,睡着了还会做噩梦。有一天晚上梦到我站在讲台上哭,底下的学生们全都跑了——不是因为他们跑了所以我哭,而是因为他们看到“老师哭了不用上课了”所以嬉笑着跑散了orz——然后我抹抹泪睁开眼,对底下剩着的四个人说:咱们得把他们找回来。
四个人里有一个是Sin。
而今早的噩梦是补作业。全班(好像有100人)都交了,就作为某小组长的我没写完,还坐在前排,上着课补都不是很方便。最后我把笔一扔,对自己说,反正一会就要醒了,不写了。
以前也有过,想着“反正在做梦”就从楼上跳下去了的时候。也有过梦见家人去世,在梦里哭,但想着,反正醒了他们还在。
我好像总是能分清梦和现实,不需要任何图腾。w
这其实挺残忍的。因为你要是在醒着时哭,就再也没法告诉自己,“醒了就好了”。
我也来阶段性自我介绍
好久没去镜子那,实在罪过。跑过去一看就看见她早十几天就在说“我理解你们,傻瓜们”了w
++
那么以下是阶段性关键字:
自由主义(而非新自由主义),制度理论,发展理论(而非增长理论);
道家哲学(道德经,而非南华经);
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(正在动摇);
进化论,以及少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;
伦理学人格论;
泛神论;
斯密、洛克、卢梭、斯宾诺莎、维特根斯坦;
宗教变革↔经济增长;
资源禀赋↔经济与政治决策↔哲学传统;
经济现实↔哲学与文学形式;
语言细节差异↔社会现实差异;
学者和文学作者的社会教育功能;
人物(而非情节)作为文学的核心;
精神解构。
暂时这么多,想起来再说。
Several @s
@雨仔
你说的那些我没有很强的共鸣,因为我不了解语言学相关,也因为我看的是中译本,更因为我已经差不多忘了B35(←)
但我可以确定的一点是,就我对1984残留的印象(因为这一印象很强烈所以三四年仍能残留下来),奥威尔先生决不应被看做所谓冷峻的良心。如果读者从他的文字中连悲悯都看不到的话,那恐怕,极端地说,真的还没到年龄。
你提到振聋发聩的力量。我们也许意思一样。
发现好多人提到愤青。
上星期碰巧问一个颇有智慧(汗)的同学,愤青用英文该怎么说?他想了想,问我:愤青咋定义?我说,大概几个关键字,民族主义,偏激……想出来这两个以后我说不下去了,因为我想我既见过不少反现行政策的青愤青,也见过不少反西式改革的红愤青,恐怕不好一致地概括。
一个礼拜过去我经常想这个问题,但还是不能够给愤青一个描述性的定义。也许可以这么说:很大一部分愤青是不了解;剩下的,是了解,但不理解。
不理解,因而无以生包容。
说到这里我想起斯宾诺莎的一句,也是我今天看了女儿日志以后打算@她的一句:
我万般小心,对于人类的行为,我不嘲笑,不哀叹,不谴责,只尝试去理解。
时常看着女儿的日志就会想微笑(这多桑真囧)因为我想,她确实懂得这句话。
想给大家介绍我跟露露聊天的时候发明的一个理论(滚囧)
姑且叫它认知的圆饼理论?Theory of the pancake of cognition? ←
图1
所有人出生的时候,全都位于图中的原点O处。
图2
设想一个刚刚出生的人。他的认知能力是极其有限的,为以O点为圆心的、半径极小的一小个圆饼。(这张图可能看不太清楚,下一张就清楚了)
图3
绿色箭头表示这个人现实生活的轨迹。即是,现在这个人从原点O成长到了箭头所指点的位置。
随着年龄增长,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的能力也不断增强。故而他的认知范围扩大。图示圆饼是他现在的认知范围。
图4
这里有与他生活轨迹不同的另外两个人,分别以粉色和橙黄色箭头表示。
粉色人所在的点位于绿色圆饼内部,所以对于绿色人来说,粉色人的生活方式处于他的理解范围以内。
而橙黄色人则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。
那么怎么能让绿色人理解橙黄色人的生活方式呢?
图5
绿色人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,向橙黄色人移动,使橙黄色人位于自己的圆饼里,也就是理解范围里。(也可以说是橙黄色人向绿色人移动,一样的道理)
图6
或者,绿色人通过广泛阅读广泛获取信息,扩大自己的理解范围——即,扩大自己的圆饼,使橙黄色人进入自己的认知范围。
(图片拙劣对不起orz我用画图画的,一开始把O点在了画纸中心,画一张存一张,然后发现全部偏上了orz懒得改←)
模型进行简化的部分:
1)这里将人的成长作了直线处理。成长当然也可以是一条弧线,只要是连续的就可以了。
2)将人的理解范围简单地认为是一个圆。或许理解范围至少应当将自己的成长轨迹完全包含在内,更像彗星的形状;而且,不同人知识结构不同,有些人的理解范围可能是这样的
但这些简化并不影响讨论。
模型的缺陷(这是主要的B35):
1)有很多概念我没有明确定义,比如说:什么叫现实生活?什么叫理解范围?
2)一些存疑的假设,比如,所有人都能从同一个O点出发成长吗?(这个问题是问,是否人所有知识都来自后天学习?有没有先天的知识?)
不过这个模型也有一些不错的假设,比如,假定人的成长是连续的、路径依赖的:你不能从一个点跳跃到另一个点,更不可能跳到离你现在所在的点很远的地方。(路径依赖的概念很久以前在这个bo讨论过?)
也能得到一些不错的结果:你不能理解某些人,或许因为你们的生活相距太远,或许因为你的视野太狭窄。想要理解更多,你不一定要去迁就旁人的生活,仅仅靠扩充自己的视界就足够。
不过这也是说得容易。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成长箭头也许指向完全相反的方向,这时候,你也许得有一个与世界等半径的圆饼,才能把彼此包容在内。
我对认知科学没有了解,相信这么简单的模型肯定早就被人建立过了B35如果有谁知道的请务必告诉我B35
日志大概只能一个人的时候写Q_Q
20052ありがとう。
我经常会把右下角的小地图点大,想,每多出现一个10-99红点,就可能表示我又有了一个固定的读者。常常会想,如果能请某一个红点为我描述综态日本,或者委内瑞拉,或者肯尼亚,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。
++
昨晚被一个过来串门的姑娘打岔,写了一半的日志彻底忘了后一半要说啥,于是废止Q_Q
++
最近的几点非常重要的感想
1 精致的理论大多基于强假设,辨识假设比背过模型重要多了
2 只看美国新自由主义教科书是异常危险的,欧洲思想可能更适合我(只对我)
3 在中国做学生实在太悲伤了Q Q
以上。
++
@露露
C教授告诉我天朝实际上是在抵制挪威,不是德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