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. Isreal
ピュアすぎるから 仕方ないね
与泪书
所有的京极夏彦都看完了,于是从家里的书架上重新取下了百年孤独。忽然间发现自己看书好像又变快了一点点,这肯定是因为多少当年看不懂的东西,如今都大致有个轮廓状的概念了——吉卜赛人,天主教,女王菲南达,美国人和香蕉种植园。再加上上半年陪一位可爱的阿根廷人逛过故宫,暑假里还煞有介事地研究了一下秘鲁,那个地球上离我们距离数一数二远的大洲,对我来说也有了一点初步的意义。
然后早上又看到了那个曾经在武汉丢车的日本人河源启一郎(诶耶,搜狗果然有这个词)的故事。他只不过28岁,本来处于环球骑行计划当中,不料想在第一站中国就丢个车子。现在听说云南地震,他马上决定以志愿者的身份动身前往。他已经去过20多个国家,在东南亚和日本都有过担任地震救灾志愿者的经历。近几日在中国遭到街头青年追打,在朋友掩护下得以逃脱。“他的父母劝告他千万当心,但也相信他走过这么多国家,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处理问题的能力”。
我搜了一下河源启一郎这个人,只搜到了丢车找车的报道,没有更多谈到关于他个人的材料。我想他家庭背景是不错的,不然也买不起一万两三千(人民币)一辆的车。回头又想想,如今在豆瓣上兴起的gap year的概念——所谓的空档年——是说,在学业与学业之间、学业与工作之间、工作与工作之间,给自己一年时间休憩,外出旅行而非旅游,不加所谓扩展阅历等等单一价值观认定的注脚,仅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。去过的人会说,影响深远。
然后我又想起了之前这篇日志——http://lyndol.blog.shinobi.jp/Entry/403/
意思无非是说,很多事情真的不是我们愿不愿做这么简单,经济支持是个关键性的要素。当年就是因为这样想,我才来考了经济学。我认真的。
可是现在,在这个我想读博士却真心不知道读什么的当口,我又想,真的什么都是钱的问题吗?
小时候听过首歌,叫我想去桂林,歌词非常简单直白:我想去桂林,我想去桂林。可是有时间我却没了钱。可是有了钱我却没时间。这歌旋律特别烦,特别洗脑,我这么一提不知道会不会让看的人脑袋里缭绕半天(果壳说这种症状的科学名叫耳虫)——这歌反映的问题,对大多数在第三世界中底层挣扎的民众都是切肤的,我们永远跳不脱这个恶性循环。有些小资杂志号召我们暂时抛开工作,且打工且旅行地在地球上逛一年,于是我们这些二三十岁的白领们缩在蜗居里的一把靠背椅上,惨兮兮的笔记本液晶屏光照得一脸白,一边把这种内容的微博转发到自己主页上(“转发微博”四字),一边在心底深处对这种打上富人标记的行动彻底否定,一生也不会认真地考虑这种计划的实行。
我Q上有个好友,她签名是:如果我有勇气,我早就幸福了。
我倒不会把这种情况叫做缺乏勇气。我会说,这叫做无法承受选择的代价。
我们要放弃的总是主流价值观所推崇的东西,比如一个热门专业,一个高薪工作,一段安稳感情。虽然许多专业都是明知读错而仍然坚持四年,许多工作头破血流随时面临猝死,许多感情已经久已懒得去纠正双方的不理解。这些被主流价值推到高处的东西,家长里短都在称颂,新闻社交都在鼓吹,使得未拥有它们的人抱着强烈的欲望,拥有它们的人抱有无可救药的虚荣。好吧,虚荣也是一种糟糕的欲望。物欲不强烈的人(我身边颇有一些),也常常逃不开这一条。
你说说,你挤破脑袋去找你能想到的挣钱最多的工作,到底是为了什么?我知道你需要钱,但是你到底需要多少钱?又为什么要地位?难道不就是虚荣,而已,吗?
有时我觉得,这个分工交错复杂的世界,真的没准像马克思主义所言一般,是富的人为了更富而创造出来的结构。永永远远都有那么一些人,一辈子勉力着让平庸的自己显得跟别人不一样。
自勉,及勉身边人。
然后早上又看到了那个曾经在武汉丢车的日本人河源启一郎(诶耶,搜狗果然有这个词)的故事。他只不过28岁,本来处于环球骑行计划当中,不料想在第一站中国就丢个车子。现在听说云南地震,他马上决定以志愿者的身份动身前往。他已经去过20多个国家,在东南亚和日本都有过担任地震救灾志愿者的经历。近几日在中国遭到街头青年追打,在朋友掩护下得以逃脱。“他的父母劝告他千万当心,但也相信他走过这么多国家,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处理问题的能力”。
我搜了一下河源启一郎这个人,只搜到了丢车找车的报道,没有更多谈到关于他个人的材料。我想他家庭背景是不错的,不然也买不起一万两三千(人民币)一辆的车。回头又想想,如今在豆瓣上兴起的gap year的概念——所谓的空档年——是说,在学业与学业之间、学业与工作之间、工作与工作之间,给自己一年时间休憩,外出旅行而非旅游,不加所谓扩展阅历等等单一价值观认定的注脚,仅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。去过的人会说,影响深远。
然后我又想起了之前这篇日志——http://lyndol.blog.shinobi.jp/Entry/403/
意思无非是说,很多事情真的不是我们愿不愿做这么简单,经济支持是个关键性的要素。当年就是因为这样想,我才来考了经济学。我认真的。
可是现在,在这个我想读博士却真心不知道读什么的当口,我又想,真的什么都是钱的问题吗?
小时候听过首歌,叫我想去桂林,歌词非常简单直白:我想去桂林,我想去桂林。可是有时间我却没了钱。可是有了钱我却没时间。这歌旋律特别烦,特别洗脑,我这么一提不知道会不会让看的人脑袋里缭绕半天(果壳说这种症状的科学名叫耳虫)——这歌反映的问题,对大多数在第三世界中底层挣扎的民众都是切肤的,我们永远跳不脱这个恶性循环。有些小资杂志号召我们暂时抛开工作,且打工且旅行地在地球上逛一年,于是我们这些二三十岁的白领们缩在蜗居里的一把靠背椅上,惨兮兮的笔记本液晶屏光照得一脸白,一边把这种内容的微博转发到自己主页上(“转发微博”四字),一边在心底深处对这种打上富人标记的行动彻底否定,一生也不会认真地考虑这种计划的实行。
我Q上有个好友,她签名是:如果我有勇气,我早就幸福了。
我倒不会把这种情况叫做缺乏勇气。我会说,这叫做无法承受选择的代价。
我们要放弃的总是主流价值观所推崇的东西,比如一个热门专业,一个高薪工作,一段安稳感情。虽然许多专业都是明知读错而仍然坚持四年,许多工作头破血流随时面临猝死,许多感情已经久已懒得去纠正双方的不理解。这些被主流价值推到高处的东西,家长里短都在称颂,新闻社交都在鼓吹,使得未拥有它们的人抱着强烈的欲望,拥有它们的人抱有无可救药的虚荣。好吧,虚荣也是一种糟糕的欲望。物欲不强烈的人(我身边颇有一些),也常常逃不开这一条。
你说说,你挤破脑袋去找你能想到的挣钱最多的工作,到底是为了什么?我知道你需要钱,但是你到底需要多少钱?又为什么要地位?难道不就是虚荣,而已,吗?
有时我觉得,这个分工交错复杂的世界,真的没准像马克思主义所言一般,是富的人为了更富而创造出来的结构。永永远远都有那么一些人,一辈子勉力着让平庸的自己显得跟别人不一样。
自勉,及勉身边人。
PR
この記事にコメントする
無題
我过了半年gap year的生活。
虽然游历地仅限霓虹列岛内,但自觉收获还是不少的,
当然,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,
我只是觉得,
这种能够把各种顾虑减小到最低,并且自给自足着走完的gap year,
此生再不会有。
虽然游历地仅限霓虹列岛内,但自觉收获还是不少的,
当然,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,
我只是觉得,
这种能够把各种顾虑减小到最低,并且自给自足着走完的gap year,
此生再不会有。
- guess
- 2012/09/21(Fri)10:41:11
- 編集
無題
小资杂志都是神经病,真的,抛开工作的话,好多国家连签证都办不下来怎么去旅行……所以老美这种工作攒钱→攒够了去玩→在世界各地边打工边玩的生活方式对中国人根本不适用……
- 西红柿酱
- 2012/09/23(Sun)01:15:06
- 編集
無題
我更看重内心精神世界的修为。我觉得虽然我没怎么四处转悠,但是每天每一刻每分每秒都在gap着。身未动,心可远。另外我觉得身体的远游,只是看这个世界的一个途径,还有很多的途径可以通往罗马或是通向火焰。给自己找一个入处,任何时间都会觉得视界辽阔。每一个入处都是一个新的王国。内个,这句话"你说说,你挤破脑袋去找你能想到的挣钱最多的工作,到底是为了什么?我知道你需要钱,但是你到底需要多少钱?又为什么要地位?难道不就是虚荣,而已,吗?
问得非常好呢。
一方面我会想,挣钱再多的工作也不如别人替我工作,我挣钱来得爽。你到底需要多少钱,要看每个人如何衡量安全感和到达安全感所需要的硬件物质条件,因人而异。如果超出了心理生理需要,就是贪。我认为贪和虚荣还不太一样啊。所以虚荣只是其中一个动力,此外还有很多的孽障在驱使着人们苦逼啊~
问得非常好呢。
一方面我会想,挣钱再多的工作也不如别人替我工作,我挣钱来得爽。你到底需要多少钱,要看每个人如何衡量安全感和到达安全感所需要的硬件物质条件,因人而异。如果超出了心理生理需要,就是贪。我认为贪和虚荣还不太一样啊。所以虚荣只是其中一个动力,此外还有很多的孽障在驱使着人们苦逼啊~
- 露露
- 2012/10/05(Fri)08:05:24
- 編集
無題
确实虚荣是贪的一种嘛。我只是拎出来额外地说一说。
- Lyn
- 2012/10/10(Wed)16:08:13
- 編集
Author
Lyndol
「我发誓忠于剧本」
++++
幸村命
tkhl唯
S·神无
诺伊特拉·G
++++
Chronicle of S.I. [Collection]
ASK
++++
lyndolguo★gmail.com
Latests
(05/07)
(03/10)
(03/09)
(01/13)
(11/15)
(11/15)